科研要结合国家需求来做■★◆,要愿意为此去尝试和冒险——这是王怡静从导师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★■★■★◆。受导师启发◆★◆■◆,直博期间,王怡静以交叉视角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开始研究,涉足大气物理、化学★★■、经济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领域■■◆■★◆,先后开展“中国点源和非点源排放对人口迁移的响应”等多个研究课题。
王怡静坦言,有段时间科研出不了成果,经常和自己较劲,“经常做到凌晨两三点,情绪崩溃,哭完后◆★■◆■,第二天继续做。■◆◆★”熬过无数个日夜,2023年夏天凯发手机版,王怡静终于发表她的第一篇成果,也是这一年内王戎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■■★★■◆,为国家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思路★★■■■★。
而作为一名女性科研人员,她也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人:勇敢探索未知,勇敢做自己。
2024年9月,王怡静入职复旦成为一名博士后■★■◆。每天投入科研工作,经常到晚上12点或者更晚回去,隔天9点-10点再继续。
有同学已发表多篇文章,可王怡静当时还处在建模阶段◆★,连文章还没开始写■■★■◆◆,因此倍感压力。面试环节,她介绍了过去已做的科研工作以及未来的研究规划后,老师们非但没有不让她通过,还给出“优秀★★■◆”的成绩◆■■★★。
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读博士的前四年,她没有发表任何成果★◆★◆★◆,一度陷入自我怀疑★■■◆★。复旦开放自由的环境,让她慢慢沉淀下来。
由于对清洁能源发电了解甚少,王怡静从太阳辐射、面板倾斜度和面板转换效率等基础知识开始入手,解析太阳高度角、方位角等和风光发电相关的原理和评估方法;还精读上百篇重点论文并总结归纳,从重复别人的方法和代码化他人的计算过程,结合多种小时级高空间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,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实现逐步优化,进而建立专属自己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能与风能发电模型系统。
在“高分辨率的中国太阳能与风能发电时空布局的评估研究◆★◆”中,王怡静首次从能源统筹角度提出了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和路线个大型海上风厂的空间点位、建造规模、建设时间、投资需求以及相应的特高压线路和储能等基础设施要求。
王怡静从看文献开始★■◆◆■,到清洁能源设备的安装★■■■■、清洁能源数据的收集■★◆◆,再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,了解国家的能源系统■■、产业结构■■、技术进步■◆◆◆、国家政策制定等因素。从零起步,点滴汇聚,王怡静在国家用电分布不均匀背景下,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化模型。
如今■◆★■◆★,她已成为复旦博士后,发表6篇SCI论文◆■■★★■,其中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代表性论文。获得过“复旦大学学术之星”“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”,入选“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■★◆■◆★”、2023年度“中国气象十大科技进展”(第二完成人)。日前★■◆★,王怡静入选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奖计划拟支持对象。这个26岁的复旦女生立志在★★★◆“碳中和”、清洁能源领域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成果。
“当时■★■◆,老师们说我在开展的工作很契合国家重大需求◆★■,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。”这些鼓励,让王怡静又有自信笃定地做下去。
★◆“之前我研究范围是全国,现在计划拓展到全球尺度。■★”王怡静在这次未来女科学家项目申请书中,写下了科研计划凯发手机版◆◆◆★★★。
有些人在开始一项课题研究前★■★★,会做不少前期准备。但在王怡静这里,她觉得行动是非常关键的。★◆★★“其实不需要瞎想,也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,计划赶不上变化,只要马上行动就好了。